江盛社区

小盐巴“深藏不露”!江盛社区让盐文化富足了精神!

小盐巴“深藏不露”!江盛社区让盐文化富足了精神!

image.png

在新的赶考路上,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。


为解好“共富”方程式,近年来,义蓬以“实”字为要、“干”字当先,在城市建设、交通环境、教育均衡、文化旅游和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谱写下了一个个崭新篇章。对此,《义蓬发布》开设“说共富,喜看家乡新变化”主题专栏,从不同的侧面全景全面展示义蓬在奔向共富路上的迷人风采!

文化是什么?

对于江盛社区的居民来说,

文化是根植于灵魂中的

古盐场盐民们

吃苦耐劳、百折不挠的精神。


江盛社区前身为萧山盐场、萧山头蓬盐场,据记载,这里产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。1958年,盐场总面积达3万余亩,每年产盐3万余担,在萧山盐场中占有重要地位,更是浙江省主要产盐基地。

image.png

过去三大苦:打铁、晒盐、磨豆腐。古盐场是“钱塘江板盐”的代表之一,以晒制为主要制盐手段。板盐晒制需要经历刮沙、堆叠、甄漏、沥卤、暴晒等工序,整个制盐过程需要5-7天才能完成,若是遇上雨季,几天的辛苦便可能打了水漂。


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盐场人民秉持着吃苦耐劳、百折不挠的盐民精神,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勇于拼搏、敢于斗争,屡屡实现盐业高产——20世纪50年代,盐场便可达到年产盐30620担,产值高达9.54万元。


1969年,盐场由盐转农,而后经历多次改制,于2010年10月成立江盛社区,成为杭州大江东区域建设发展以来第一个转制社区,正式具备开展经济建设、社会事业、为民服务等各项村级功能。


虽然转制为社区,但古盐场给江盛社区留下来的不仅是这片土地、百余位盐民后代,还有老一辈盐民们代代相传的制盐文化与盐民精神,今年3月,板盐晒制技艺还入选了钱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走进江盛社区,古盐场的文化印记无处不在——社区东入口公园,写着“寻根溯源追忆盐场历史,凝心聚力建设靓丽江盛”的巨大标语旁,伫立着盐民们劳作时的雕塑;社区居委会的墙上,以墙绘的形式画出了晒制板盐的步骤……

image.png
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年底完成建设的“钱塘盐文化历史记忆园”,生动真实地还原了过去盐民们的劳作时光,也成为了社区居民们传承古盐场历史精神、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重要场所。


“以前活动我们都是在室内办的,今年三八妇女节,社区妇联把‘巾帼展风采,喜迎亚运来’主题活动放到了盐文化记忆园,搞了第一次室外活动。”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。活动现场,腰鼓、健美舞等娱乐节目吸引了大量社区居民,盐文化记忆园也受到广泛关注。

image.png

“喏,以前爷爷奶奶就是这样干活的。”周末午后,常有老一辈的盐民带着家里的年轻人,来到盐文化记忆园,说说他们晒制板盐的过去,聊聊那看天吃饭的“苦日子”。那广袤无垠的盐场已随着时间悄然逝去,但盐文化与盐民精神,以另一种形式,被江盛社区保留了下来,或将一直流传下去。

image.pngimage.png

没有文化的积淀,就没有发展的未来,每一块深深镌刻下文化自信印记的表示,都在回答着“我们是谁”“我们从哪里来”“我们走过怎样的路”,都是立足当下、面对未来的底气。在这样的文化、精神传承之下,江盛社区经济发展稳步提升,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先后落成健身公园、廉洁公园、钱塘盐文化历史记忆园等,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开展美丽乡村建设。


共富路上,

未来的江盛社区

必将继续如其所言:

寻根溯源,传承拼搏精神;

继往开来,筑梦靓丽江盛。


image.png


返回列表 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