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盛社区历史沿革
江盛社区前身原国营萧山盐场、萧山头蓬盐场。据萧山县志记载,萧山产盐历史较早,可以追溯到清代,在县境内即设有西兴场和钱清场,后西兴场归并钱清场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接管盐场,设萧(山)绍(兴)虞(上虞)盐场管理处,下设绍兴县盐特区和盐场管理处。1954年改为绍兴县渔盐局,下设南汇、赵家湾、十二埭、头蓬盐场。同年因赵家湾、十二埭坍江,头蓬盐场成为主要生产基地。
1958年建立萧山盐场(属全民所有制),有职工1571人,当年产盐30620担,产值9.54万元,结晶设备2.3万平方米。1959年绍兴东方红盐业生产合作社划归萧山,并与党山化工厂、萧山盐场合并,建立集体所有制的萧山头蓬盐场,总滩涂面积为3万余亩,并建立萧山县盐务管理所。
六十年代初,头蓬继续坍江,受坍江影响,萧山盐场百分之七十的盐工已陆续迁往红山,可是场部仍设在头蓬,很不方便。后为有利于加强领导,便于管理,场部也迁至红山。1969年因围垦江涂,逐渐失去晒盐资源,萧山盐场由盐转农,改为县“五七”农场,留下来仍在头蓬的盐场(现江盛社区)划给当时的义蓬公社革委会管辖。
从此盐场经历了体制多次转换的复杂过程:于1983年因盐场体制和户粮性质等因素,将萧山头蓬盐场划入萧山围垦指挥部管辖,成立萧山围垦指挥部盐垦场;到2000年又因人户分离带来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划回头蓬镇管辖,改为头蓬镇盐场村;于2005年6月因萧山村规模调整与相邻新富村、春风村三村合并成为新的南沙村;2010年又因盐场体制性质和盐民历史遗留问题等特殊情况,于2010年10月经萧山区人民政府批准,从南沙村分离出来成立新的江盛社区,成为大江东区域建设发展以来第一个转制社区。江盛社区从此正式挂牌并独立运营,开展经济建设、社会事业、为民服务等各项村级功能。